放映電影的那個下午
放映電影的那個下午
在我上小學的那個下午,我給同學們推薦了一個電影。我依稀記得是「忠犬八公」。片子我看過,講的是等待與忠誠,對於幼年的我來說,小狗的誘惑力可謂是拉滿了。
可誰能想到,電影片頭曲剛響起來,教室裡就炸開了一片噓聲。幾個同學在台下吆呼著:「切,小日本的電影有什麼好看的!」「就是!我們中國沒有電影嗎?」
我站在講台上,一下子懵了。我精心準備的那些安利,全被這突如其來的聲浪給噎了回去。
那句脫口而出的「小日本」,像根小刺,紮在我心裡好多天。
如今我已成年,再次回想那個下午,我開始明白,孩子們的反應背後,藏著更深層的東西。
孩子嘴裡的「不愛國」,藏著大人們的影子
平心而論,我並不認為那些孩子懷有真正的惡意。在那個年紀,他們如同海綿,不加選擇地吸收著來自周圍環境、網路乃至家庭的聲音。那種簡單化的「愛國」表達,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少見:
- 排斥——好像愛中國,就必須討厭日本、看不起美國。世界在他們眼中,被簡化成非黑即白的棋盤。
- 口號——「我們最棒」喊得震天響,卻說不出了所以然。至於別人哪裡好,更是拒絕了解。
- 歷史——對日本,我們都有無法磨滅的民族記憶。但把歷史的傷痛,不分青紅皂白地撒在今天的日本文化和普通人身上,真的對嗎?
對於認知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,這種簡單直接的邏輯最具吸引力——它旗幟鮮明,能帶來即刻的情感宣洩,並迅速劃分出「我們」與「他們」的陣營。
遺憾的是,現實中持有這般思維的人,並非都已長大。
狹隘的「愛」,實則脆弱
如果我們放任孩子停留在這種單一的認知層面,長遠來看,並無益處。
拒絕一部優秀的電影,便錯過了一次審美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。一個不願了解世界的孩子,未來將如何與這個多元的世界共處?
真正的強大,源於知曉他人的長處,並以此鞭策自我進步。若僅靠貶低他人來獲取滿足,這與精神勝利法何異?
愛國,終究是一場關於「建設」的馬拉松。孩子們當下最緊要的,是積累知識、培養能力、塑造健全的人格,而非將精力耗費在無知的排斥上。
我在想,倘若未來我有了孩子,我會這樣告訴他:「銘記歷史,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更堅強、更睿智,而不是讓心靈被仇恨填滿。一個真正強大的人,懂得欣賞對手的優點,並思考如何超越他們。」
這才是我們理應傳遞給下一代的愛國教育:
- 愛憎分明:對祖國的熱愛是根基;歷史的苦難,應成為自強不息的動力,而非延續仇恨的種子。
- 就事論事:需要批判的是歷史上的軍國主義行徑,而非今日所有的日本文化與產品。
- 胸懷開闊:將「他們有什麼了不起」的輕視,轉變為「他們哪裡值得學習,我們如何能做得更好」的思考。
寫在最後
教室裡的那陣噓聲,是一個提醒,也是一個契機。
它讓我們看到,愛國這顆種子,需要以理性、開放和智慧去澆灌,方能長成庇蔭後人的參天大樹,而非阻隔世界的荊棘。
我要教給孩子的,不應是去恨某一個國家,或是盲目地喜歡誰。
而是教會他如何獨立地思考,如何包容地理解,如何在這個複雜而多彩的世界裡,找到一個中國人真正的自信與從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