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映电影的那个下午

5 min

放映电影的那个下午

在我上小学的那个下午,我给同学们推荐了一个电影。我依稀记得是「忠犬八公」。片子我看过,讲的是等待与忠诚,对于幼年的我来说,小狗的诱惑力可谓是拉满了。

可谁能想到,电影片头曲刚响起来,教室里就炸开了一片嘘声。几个同学在台下吆呼着:“切,小日本的电影有什么好看的!”“就是!我们中国没有电影吗?”

我站在讲台上,一下子懵了。我精心准备的那些安利,全被这突如其来的声浪给噎了回去。

那句脱口而出的“小日本”,像根小刺,扎在我心里好多天。

如今我已成年,再次回想那个下午,我开始明白,孩子们的反应背后,藏着更深层的东西。

孩子嘴里的“不爱国”,藏着大人们的影子

平心而论,我并不认为那些孩子怀有真正的恶意。在那个年纪,他们如同海绵,不加选择地吸收着来自周围环境、网络乃至家庭的声音。那种简单化的“爱国”表达,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:

  • 排斥——好像爱中国,就必须讨厌日本、看不起美国。世界在他们眼中,被简化成非黑即白的棋盘。
  • 口号——“我们最棒”喊得震天响,却说不出了所以然。至于别人哪里好,更是拒绝了解。
  • 历史——对日本,我们都有无法磨灭的民族记忆。但把历史的伤痛,不分青红皂白地撒在今天的日本文化和普通人身上,真的对吗?

对于认知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,这种简单直接的逻辑最具吸引力——它旗帜鲜明,能带来即刻的情感宣泄,并迅速划分出“我们”与“他们”的阵营。

遗憾的是,现实中持有这般思维的人,并非都已长大。

狭隘的“爱”,实则脆弱

如果我们放任孩子停留在这种单一的认知层面,长远来看,并无益处。

拒绝一部优秀的电影,便错过了一次审美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。一个不愿了解世界的孩子,未来将如何与这个多元的世界共处?

真正的强大,源于知晓他人的长处,并以此鞭策自我进步。若仅靠贬低他人来获取满足,这与精神胜利法何异?

爱国,终究是一场关于“建设”的马拉松。孩子们当下最紧要的,是积累知识、培养能力、塑造健全的人格,而非将精力耗费在无知的排斥上。

我在想,倘若未来我有了孩子,我会这样告诉他:“铭记历史,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坚强、更睿智,而不是让心灵被仇恨填满。一个真正强大的人,懂得欣赏对手的优点,并思考如何超越他们。”

这才是我们理应传递给下一代的爱国教育:

  • 爱憎分明:对祖国的热爱是根基;历史的苦难,应成为自强不息的动力,而非延续仇恨的种子。
  • 就事论事:需要批判的是历史上的军国主义行径,而非今日所有的日本文化与产品。
  • 胸怀开阔:将“他们有什么了不起”的轻视,转变为“他们哪里值得学习,我们如何能做得更好”的思考。

写在最后

教室里的那阵嘘声,是一个提醒,也是一个契机。

它让我们看到,爱国这颗种子,需要以理性、开放和智慧去浇灌,方能长成庇荫后人的参天大树,而非阻隔世界的荆棘。

我要教给孩子的,不应是去恨某一个国家,或是盲目地喜欢谁。

而是教会他如何独立地思考,如何包容地理解,如何在这个复杂而多彩的世界里,找到一个中国人真正的自信与从容。